国内本科教育和美国本科教育有哪些差异
国内本科和美国本科教育有哪些差异呢?
一、对大学教育功能的定位不一样
双方对大学教育功能的定位不一样。就如其名字liberal education所表达的一样,美国人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帮助个体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
而中国的大学教育,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还被定位成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才教育。双方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之目标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个体,使其成为一个称职的文明社会公民;而后者之目标在于培养工具式的人才。由于两者在目标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中美大学教育又体现在专业选择和课程设置上。
中国的大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确定了某一专业。并且,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并且,中国的大学课程中,专业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至少占到总课程数的60%以上。
而美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并无专业之分,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学习一些公共科目。这些科目一般要涵盖几个大系: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数学、科学等几大领域。学生在经过比较广泛的教育后,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以及了解各个学科的内涵。因此只有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才有机会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并且一般会有一个学术顾问给学生指导。
二、选/换专业制度不一样
选换专业自由度高,是美国高校教育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之一。在美国,本科生和授课型硕士生可以自由换专业,而对于非授课型硕士及博士生,则只需得到目标专业的导师的接纳,便可成功转专业,因为导师对硕博生的录取具有决定权,学院则不予干涉。更重要的是,美国本科生不仅换专业自由,而且美国高校每年会定期举办职业咨询会,本科生和研究生可前去咨询各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其他疑问,以此更充分地挖掘个人专业兴趣,从而更好地决定专业选换问题。
在中国高校,换专业则不似美国大学生这样常见和自由。大部分国内大学生都只能定情于入学时的专业,也就是高考志愿填报的专业,而唯一换专业的可能性也只有极少数同学能争取到:大一学年结束后,系里GPA名列前茅的学生享有一次转专业的权利,而如果这些学生不幸遇上了目标专业名额饱满的情况,则会与目标专业失之交臂。而这种名额限制的换专业制度,更不利于那些对最初选择的专业不感兴趣GPA不拔尖的同学的发展。
同时。学生自由选换专业,一定程度上则要求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更灵活,而美国高校不惜资源和人力力求保证学生选换专业的自由度,必有其价值所在。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灵活退换专业的机会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认知自己的兴趣,从而更准确地锁定人生的方向。这样会有效减少部分大学生在自己的兴趣盲区里盘旋挣扎的现象。
三、选修双学位制度有差异
中美高校选修双学位制度的差异和选换专业的情况有些类似。在美国高校,有兴趣修双学位的任何学生只需把两个专业的课都修满即可,而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学生选修双学位的权利会受到GPA排名的影响:只有本专业GPA排名前列的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学院批准选修双学位,理由是GPA排名靠后的学生被认为不具有同时修好两个专业的能力。在国内,比起本科生阶段,硕博生阶段修双学位现象更为少见,此现象除了与高校教育制度有关,也与国内就业市场有关。但不论导致国内高校选修双学位不及美国高校普遍的原因为何,有一点可以推断的是美国高校修双学位的制度较国内相对应的制度灵活很多。
四、选/退课制度不一样
选退课制度是中美高校教育差异的另外一个大方面。比起国内高校,美国高校的选退课制度更加尊重学生的自由和兴趣,所需的程序也更简单。而美国高校里,每个人的课程选择都是独立的,同一个专业的同学选择的课程可能非常不同,很少见有两个课表一样的学生。而且美国高校的选课范围很大,跨专业选课非常常见,同样退课也常见并且容易,并有辅导老师指导选退课;同样的现象在国内高校则很少见,一方面是因为退课系统不够灵活,另一方面是所选的课程即是必修课,不允许中途退课。
在爱荷华州大学,每学期的开课第一个星期内,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自由选退课,而在接下来一个月,需要选退课的学生只需填写申请表并获得系导师或院小秘的签名即可,而在之后的学期段直到期中考试后一个星期,决定退课的学生,除了需要填表签名之外,还需要交一小笔费用。值得指出的是,期中考试之后,每位老师都会给班里同学作出期中评估,并邮件提醒成绩在C以下的同学应该更加努力,或者建议他们考虑退课,以避免该门课程的分数对学生的GPA、申请奖学金的机会等其他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在奖学金方面,国内采取奖励机制,院系排名靠前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奖励,但成绩差的学生并不会受到惩罚。而美国高校更多采取淘汰制度,低于一定标准的学生将面临取消奖学金资格甚至是退学等惩罚。在这种淘汰机制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更好地被激发出来。
五、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有差异
提及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美国教育,课程设计丰富:课程种类多、选退课自由、课程内容有用、业内牛人授课。国内授课,照着PPT念,教授不发表个人独特见解,学生参与少。美国这边(的教学),有用,不是听小说,不是听瞎吹,能学到知识,收获很大。有些(老师授课)妙趣横生,有些(老师授课)呆闷,但这些无所谓,关键是非常有用。国内的课程有些特别难,但是毕业之后却不到,有些特别简单。美国的课程设置全面,虽然不一定很难,以后对工作却很有用。”
对此话题,美国教学主要是老师的质量高,美国的课程设置得非常细,课程讲得非常透彻。美国教授要被选评为“distinguished professor(杰出教授)”,必须具备“leadership(领导才能)”、“research(研究能力)”、“teaching(授课水平)”或者 “Community Service(社区服务)”这几项中的至少两项才有参选资格。因此,美国老师的教学水平会一定程度影响这位老师的评选资格,这样就激励老师更加努力地执教。
美国的课程设置实际有用,学生要做什么,就学什么,这样很少有学生愿意逃课,因为学生的心态是,逃一堂课就少学了一些有用的知识。在国内,研究生受限制必须要修一些课,选的课很有限,老师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上讲的话题是都是一些已经很成熟的旧东西。有些学生的心态是,平时逃课不学,考前复习一下一样能拿高分。
六、学术研究特点
美国高校的项目研究处于领头羊的姿态,重于创新,而中国高校的学术研究更加在于模仿学习。相对于美国高校学术研究,国内研究项目内容简单,研究的技术可能本身已经很成熟,前沿性和理论深度有待加深。
国内学术研究的方向趋向商业化,导师和学生分别扮演老板和员工的角色,老板决定做什么项目,学生负责打工;而在美国高校,学生有独立的学术研究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方向。在国内,导师的薪水主要靠拉项目,学生拿到的工资很少,但在美国,教授即使拉不到项目也能拿到丰厚的薪水,可以专心辅导学生,一般高校的理工科也会提供很多RA(研究助理)和TA(教学助理)职位,学生靠自己的劳动可以拿工资,工资一般足以支配学费和生活费。
国内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毕业论文,而非学术研究,在美国高校,很多学生都在做无人尝试过的顶层研究项目,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可以发表独立的论文,并申请专利,然后选择卖向市场或者自己开公司,而这样的公司往往是很难被复制或超越的。
一、对大学教育功能的定位不一样
双方对大学教育功能的定位不一样。就如其名字liberal education所表达的一样,美国人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帮助个体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
而中国的大学教育,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还被定位成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才教育。双方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之目标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个体,使其成为一个称职的文明社会公民;而后者之目标在于培养工具式的人才。由于两者在目标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中美大学教育又体现在专业选择和课程设置上。
中国的大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确定了某一专业。并且,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并且,中国的大学课程中,专业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至少占到总课程数的60%以上。
而美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并无专业之分,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学习一些公共科目。这些科目一般要涵盖几个大系: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数学、科学等几大领域。学生在经过比较广泛的教育后,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以及了解各个学科的内涵。因此只有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才有机会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并且一般会有一个学术顾问给学生指导。
二、选/换专业制度不一样
选换专业自由度高,是美国高校教育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之一。在美国,本科生和授课型硕士生可以自由换专业,而对于非授课型硕士及博士生,则只需得到目标专业的导师的接纳,便可成功转专业,因为导师对硕博生的录取具有决定权,学院则不予干涉。更重要的是,美国本科生不仅换专业自由,而且美国高校每年会定期举办职业咨询会,本科生和研究生可前去咨询各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其他疑问,以此更充分地挖掘个人专业兴趣,从而更好地决定专业选换问题。
在中国高校,换专业则不似美国大学生这样常见和自由。大部分国内大学生都只能定情于入学时的专业,也就是高考志愿填报的专业,而唯一换专业的可能性也只有极少数同学能争取到:大一学年结束后,系里GPA名列前茅的学生享有一次转专业的权利,而如果这些学生不幸遇上了目标专业名额饱满的情况,则会与目标专业失之交臂。而这种名额限制的换专业制度,更不利于那些对最初选择的专业不感兴趣GPA不拔尖的同学的发展。
同时。学生自由选换专业,一定程度上则要求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更灵活,而美国高校不惜资源和人力力求保证学生选换专业的自由度,必有其价值所在。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灵活退换专业的机会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认知自己的兴趣,从而更准确地锁定人生的方向。这样会有效减少部分大学生在自己的兴趣盲区里盘旋挣扎的现象。
三、选修双学位制度有差异
中美高校选修双学位制度的差异和选换专业的情况有些类似。在美国高校,有兴趣修双学位的任何学生只需把两个专业的课都修满即可,而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学生选修双学位的权利会受到GPA排名的影响:只有本专业GPA排名前列的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学院批准选修双学位,理由是GPA排名靠后的学生被认为不具有同时修好两个专业的能力。在国内,比起本科生阶段,硕博生阶段修双学位现象更为少见,此现象除了与高校教育制度有关,也与国内就业市场有关。但不论导致国内高校选修双学位不及美国高校普遍的原因为何,有一点可以推断的是美国高校修双学位的制度较国内相对应的制度灵活很多。
四、选/退课制度不一样
选退课制度是中美高校教育差异的另外一个大方面。比起国内高校,美国高校的选退课制度更加尊重学生的自由和兴趣,所需的程序也更简单。而美国高校里,每个人的课程选择都是独立的,同一个专业的同学选择的课程可能非常不同,很少见有两个课表一样的学生。而且美国高校的选课范围很大,跨专业选课非常常见,同样退课也常见并且容易,并有辅导老师指导选退课;同样的现象在国内高校则很少见,一方面是因为退课系统不够灵活,另一方面是所选的课程即是必修课,不允许中途退课。
在爱荷华州大学,每学期的开课第一个星期内,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自由选退课,而在接下来一个月,需要选退课的学生只需填写申请表并获得系导师或院小秘的签名即可,而在之后的学期段直到期中考试后一个星期,决定退课的学生,除了需要填表签名之外,还需要交一小笔费用。值得指出的是,期中考试之后,每位老师都会给班里同学作出期中评估,并邮件提醒成绩在C以下的同学应该更加努力,或者建议他们考虑退课,以避免该门课程的分数对学生的GPA、申请奖学金的机会等其他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在奖学金方面,国内采取奖励机制,院系排名靠前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奖励,但成绩差的学生并不会受到惩罚。而美国高校更多采取淘汰制度,低于一定标准的学生将面临取消奖学金资格甚至是退学等惩罚。在这种淘汰机制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更好地被激发出来。
五、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有差异
提及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美国教育,课程设计丰富:课程种类多、选退课自由、课程内容有用、业内牛人授课。国内授课,照着PPT念,教授不发表个人独特见解,学生参与少。美国这边(的教学),有用,不是听小说,不是听瞎吹,能学到知识,收获很大。有些(老师授课)妙趣横生,有些(老师授课)呆闷,但这些无所谓,关键是非常有用。国内的课程有些特别难,但是毕业之后却不到,有些特别简单。美国的课程设置全面,虽然不一定很难,以后对工作却很有用。”
对此话题,美国教学主要是老师的质量高,美国的课程设置得非常细,课程讲得非常透彻。美国教授要被选评为“distinguished professor(杰出教授)”,必须具备“leadership(领导才能)”、“research(研究能力)”、“teaching(授课水平)”或者 “Community Service(社区服务)”这几项中的至少两项才有参选资格。因此,美国老师的教学水平会一定程度影响这位老师的评选资格,这样就激励老师更加努力地执教。
美国的课程设置实际有用,学生要做什么,就学什么,这样很少有学生愿意逃课,因为学生的心态是,逃一堂课就少学了一些有用的知识。在国内,研究生受限制必须要修一些课,选的课很有限,老师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上讲的话题是都是一些已经很成熟的旧东西。有些学生的心态是,平时逃课不学,考前复习一下一样能拿高分。
六、学术研究特点
美国高校的项目研究处于领头羊的姿态,重于创新,而中国高校的学术研究更加在于模仿学习。相对于美国高校学术研究,国内研究项目内容简单,研究的技术可能本身已经很成熟,前沿性和理论深度有待加深。
国内学术研究的方向趋向商业化,导师和学生分别扮演老板和员工的角色,老板决定做什么项目,学生负责打工;而在美国高校,学生有独立的学术研究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方向。在国内,导师的薪水主要靠拉项目,学生拿到的工资很少,但在美国,教授即使拉不到项目也能拿到丰厚的薪水,可以专心辅导学生,一般高校的理工科也会提供很多RA(研究助理)和TA(教学助理)职位,学生靠自己的劳动可以拿工资,工资一般足以支配学费和生活费。
国内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毕业论文,而非学术研究,在美国高校,很多学生都在做无人尝试过的顶层研究项目,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可以发表独立的论文,并申请专利,然后选择卖向市场或者自己开公司,而这样的公司往往是很难被复制或超越的。